产品经理的护城河

2020.12.10 22:07
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97101243/answer/1284934028

背景自述:

  • 3 年+互联网产品、设计,4 年智能硬件产品负责人。
  • 做过独立开发,也驱动几十人团队耗费千万,做过 100 万级销量的系列电子产品。
  • 没到 30+,但也面试过一些 35+ 的 PM。
  • 在创业圈游走,危机感重,思考这类问题较多。

这个话题如展开可聊的很多,抛砖引玉,先发 3 枚砖:

  1. 打开思路 —— 重新思考什么算“产品”?
  2. 二元定位 —— “体制产品经理” 和 “野生产品经理”
  3. 面对现实 ——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护城河

【更新补充】关于具体的 “护城河”,这本就是巴菲特投资企业的理念。建议可参考一些商业领域的著述或观点,把个体当作小的公司思考即可,道相通:

  • A.《从 0 到 1》—— “专利技术、网络效应、规模经济、品牌优势”
  • B. 纪源资本于红 —— “数据、运营精细化难度”
  • C. 高瓴资本张磊 —— “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”

1. 打开思路 —— 重新思考什么算“产品”?

个人认为,一级要素是 “用户价值”,二级要素是“可复制性”:

  • “用户价值”:凡给用户创造价值,皆可算作产品,门口的早餐店也可以算;
  • “可复制性”:越高,无疑产品属性越重:如大批量生产的汽车、电子产品,超低边际成本的软件。中央厨房出来的半成品,标准化装修的连锁餐厅,更像产品;相对比,门口夫妻俩自营的早餐店,他家包子虽然都长的差不多,但好像确实不好说他是做“产品”的。

从 “用户价值” 角度,掂量下自己有没有真的在做产品,积的“德”有多少。
从 “可复制性” 角度,看看自己选择的是多大难度的赛道:

  • 可复制性越大,赛道难度越大:因为边际成本越低、越是你死我活的竞争,见各种纯互联网产品。
    • 赛道难度低,不一定发挥空间小:单纯看行业规模,纯互联网行业,其实主体就是 ”广告+游戏“ 的收入,毛利高,但规模只是真正实体的零头。

打开思路,回头是岸。

2. 二元定位 —— “体制产品经理” 和 “野生产品经理”

  • “体制产品经理”:不是仅指政府国企哈,一般大厂、大机构内就算。这类 PM 的出路,幕僚属性重,最多到将、帅 —— 体制内混,上下通达是必要的,沟通能力不能低于执行能力;位于再开明、健康的平台,也需要运气加持。
  • “野生产品经理”:生存于荒蛮混乱的江湖,危机四伏,活下去就已是成功。顾不上概念,顾不上粉饰。哪怕脑中全无“产品”二字,当活下来,做产品的功力自然已经融于一招一式当中。

见那些生于草莽的创业者,还是举餐饮的例子,张勇、贾国龙其实都是顶级 PM。
体制 和 荒野,是两个世界,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生存法则,出路也不一样。
“避免被优化” 是典型体制思维:体制内的制度是明确的,虽然也会变;案例是丰富的,虽然不一定都有代表性 —— 如何不被优化?研究制度,学习案例,基本可以以终为始,倒推需要多少积累,甚至运气。
步入荒野,反而简单了。

3.面对现实 ——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护城河

曾国藩说“凡事皆贵专”,但后一句是

心有所专宗,而博观他途,以扩其识,亦无不可

放到产品这种,往上发展,本就是个规划、统筹、组织型工作,越走广度越大。
心中的“专宗”是什么?是要成事,要挣钱,要让客户叫好 —— 剩下只有不停学习。
一句代码没写过,说对程序员有理解;一个产品每卖过,说对市场营销有理解? —— 可知老人言,纸上得来终觉浅。
理理需求,画画图,只是和 PM 强相关的技术性工作,而且还没有多少深度。
如果限于此,错把 规划/领导型 职位当技术型职位做,自然会觉得内心惶恐,老无所依。
别太把自己当回事,但也“别拿自己不当干部”。
管好自己,再好管事,最后管好人 —— 这都是需要一辈子修炼的。
不论技能的加点、或管理的加分,没有绝对的“护城河” —— 不进则退,修炼不止。


A.《从 0 到 1》—— “专利技术、网络效应、规模经济、品牌优势”

《从 0 到 1》离提到的 4 种企业级护城河,我们可以想想,如果分别对应到个人(PM)身上可以对应于什么:

  • 专利技术:放到个人不求一定是专利技术,可以是相对稀缺、有门槛的技术,例如编程能力、数据分析能力,甚至外语能力等等。
  • 网络效应:一般指 “一项产品或服务,用的人越多,也就越有价值”。把自己当做是那个“产品”,积极开放的经营人脉关系,或许可以达到某种个体的网络效应。你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一类人,他们给人的印象就是“人脉通”,以至于越来越多人想寻找什么人脉资源就会问他们,而因此他们也就加强了更多的人脉连接,进而形成一种正向循环。而对于 PM 来说,如果能成为行业链条上的“人脉通”,价值就更大了。
  • 规模经济:

如果一家公司的平均成本,随着更多产品的生产,或者更多服务的提供而下降,那么,这家公司就拥有供给侧的规模经济。

关于这点,对于 PM 来讲,可考虑从事于规模经济行业。投资越大的项目,市场上有过相关经验的人越少,而企业就越发不敢随便找个人上。你参与的业务本身规模效应越明显,这意味着对企业来说试错成本越高,新人不易获得这样的机会。
例如,貌似现在”新消费“很热,据说 P&G 等有相关经验的人才相当吃香。

  • 品牌优势:显然,打造”个人品牌“已不是新理念,具体可以怎么做,这里不再赘述。

B. 纪源资本于红 —— “数据、运营精细化难度”

《投资7年,4个独角兽:好的创业公司是什么样子? ——GGV投资笔记第三十七期》
上面这篇文章里,GGV 的执行董事于红女士在上面 4 点护城河之外,补充了两点她认为好的创业企业可以有的护城河。我们依旧可以对照想想 PM 个体可以怎样参考。

  • 数据:大数据时代,企业拥有的数据即是壁垒。而对于个人来讲,可以是:

    • 成产数据的能力:例如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;
    • 分析数据的能力:例如信息获取、分析的能力;
    • 运用数据的能力:例如在线经营人脉关系。
  • 运营精细化难度:如外卖、共享单车,涉及大量精细化运营的细节,这种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壁垒。对于 PM,可以扎到领域内,关注细节,积累相关经验。

C. 高瓴资本张磊 —— “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”

最后,我们再求简归一下。
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他的《价值》一书中分享了他对”护城河“的看法。

没有静态的护城河,(企业)应打造动态与开放生态的护城河
传统的护城河是有生命周期的。所有的品牌、渠道、技术规模、知识产权等,都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护城河。
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,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,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。

是啊,对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。
前面我们也已经说了 ”面对现实 ——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护城河“
进攻也是最好的防守,把握本质,砥砺前行吧。

Comments
Write a Comment